他一夜頻尿4次郎新雷射療法改善男人長壽病

一夜4次郎!可惜,這不是性愛次數,而是夜尿頻率。60多歲吳先生,深受夜間頻尿所苦,白天總是無精打采,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雖然他有所自覺,到了傍晚後就盡量少喝水,但睡著後,仍1、2個小時就起床尿尿一次,自己痛苦,連枕邊人也受累睡不安穩。

吳先生到泌尿科檢查發現,他的攝護腺體約60公克,是正常男性的3倍大,攝護腺肥大導致他尿流速非常慢,必須站在馬桶前面1、2分鐘才能解完小便。他一開始接受藥物治療,但效果有限,最後在醫師評估下,接受多波光雷射手術,術後不再半夜上廁所,尿流速也變快了,且性功能並無受到影響。衛福台中醫院泌尿科林明鋒醫師表示,對於許多中老年男性而言,攝護腺肥大似乎是難以避免的「長壽病」。若有尿頻、尿急、夜尿增多及急迫性尿失禁,則可能罹患攝護腺肥大。

一旦確診為攝護腺肥大,目前可透過藥物及手術兩種方式改善。藥物治療主要分甲型阻斷劑及賀爾蒙抑制劑兩大類。若經藥物治療改善不顯著,則可考慮電刀治療,但自從雷射手術問世後,攝護腺治療開始邁入外科手術新紀元。

臨床顯示,雷射手術在刮除攝護腺體、改善尿流速,以及提高解尿順暢度等成效上,與傳統電刀相似;不過,在切割效率以及止血效果上,則具有明顯優點。林明鋒指出,近年來雷射手術推陳出新,其中多波光為雷射手術的進化版,同時使用兩個波段的雷射,一為1940奈米,類似銩雷射的波光,主要負責切除病灶,另一個1470奈米波光則屬於二極體雷射,可迅速止血。

雷射手術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麻醉風險,且在刮除病灶之後,尿路上皮細胞重新生長的速度較快,因此恢復期較短,適用於年紀較大、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健康狀況不好的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雷射刮除手術在保留男性性功能上,也明顯優於傳統電刀,電刀所釋放的電流容易損及與性功能有關的神經,多波光雷射手術則較沒有這方面的後遺症。林明鋒提醒,術後應該多吃蔬果避免便秘,且千萬不可灌腸。此外,3個月內不可騎乘單車,也不要蹲太久。白天應多喝水,晚上則少喝,每天飲水建議維持在2000cc以上。

NOWnews

不只影響性福,「不舉」更潛藏健康危機!

比起泌尿科醫師診治給藥,對於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來說,親友推薦的漢藥、補藥,以及所謂的壯陽聖品,接受度可能還高一點。根據泌尿科門診發現,大部分不舉患者都多少嘗試過不知成分的藥補,不見效果,才轉至正規醫療,殊不知看似單純的陽痿背後,卻潛藏著健康警訊。

一名四十幾歲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中等身高,但體重卻接近九十公斤,至診間時主訴,因為工作忙碌,三餐大都在外解決,也沒時間運動,這幾年體重越來越重,剛好與性愛功夫成反比。

勃起功能障礙大多與血管功能異常有關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耿俊閎指出,該患者的抽血檢查幾乎滿江紅,血壓、血糖、血脂均偏高,血糖已經到了糖尿病前期,如果再不控制,就必須開始服用藥物,為此,患者開始運動,戒除不良飲食習慣,兩三個月內減了七、八公斤,勃起功能障礙幾乎不藥而癒。

耿俊閎醫師指出,勃起功能障礙大多與血管功能異常有關,研究發現,與一般男性相較,患有肥胖、三高等代謝性症候群的男性,較早不舉,性行為時陰莖半軟不硬等勃起功能,且發生率為一般人的三至五倍。

血管功能之所以異常,除了少部分為遺傳相關疾病所引起,大部分跟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肥胖、缺乏運動、飲食失衡,並且偏好高熱量、高糖分、高膽固醇等食物,以及熬夜、抽菸、酗酒等。

勃起功能障礙常與「三高」有關

耿俊閎醫師分析門診中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或多或少都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有些則是體型肥胖,除了性慾變低之外,床上表現也不佳,經常中途軟掉不舉,半途而廢。

耿俊閎醫師指出,治療勃起功能障礙,必須先找出病因,如果只是開立壯陽藥物,只能應急,治標不治本。因此,患者初診時,並不會直接開藥,而是測量血壓,以及安排血液檢查,觀察血壓、血糖、血脂、睪固酮等指數是否異常。

如果有三高疾病,建議規律用藥,控制疾病,並改善生活型態,減少熬夜,養成運動習慣,飲食清淡,不要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食物。

胖哥床上表現力不從心!規律作息、運動找回性福

「胖哥、胖弟是勃起功能障礙的高危險族群」,體重太重或是肥胖,除了行動遲緩之外,也可能是性愛輸家,無法持久,一動就喊累,加上睪固酮濃度通常較低,確實很難在床上有傑出表現。

耿俊閎醫師提醒,中老年男性,如果自覺晨勃次數降低,性愛時陰莖硬度不夠,突然軟掉,就應積極就醫,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日常生活中,應該飲食均衡,多攝取新鮮蔬果,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減少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同時在性愛時,不會有勃起困擾,才能滿足另一半的需求。

 

華人健康網

一夜4次郎夜尿頻繁多波光改善攝護腺肥大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一夜4次郎!可惜,這不是性愛次數,而是夜尿頻率。60多歲吳先生,深受夜間頻尿所苦,白天總是無精打采,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雖然他有所自覺,到了傍晚後就盡量少喝水,但睡著後,仍1、2個小時就起床尿尿一次,自己痛苦,連枕邊人也受累睡不安穩。

吳先生到泌尿科檢查發現,他的攝護腺體約60公克,是正常男性的3倍大,攝護腺肥大導致他尿流速非常慢,必須站在馬桶前面1、2分鐘才能解完小便。他一開始接受藥物治療,但效果有限,最後在醫師評估下,接受多波光雷射手術,術後不再半夜上廁所,尿流速也變快了,且性功能並無受到影響。衛福台中醫院泌尿科林明鋒醫師表示,對於許多中老年男性而言,攝護腺肥大似乎是難以避免的「長壽病」。若有尿頻、尿急、夜尿增多及急迫性尿失禁,則可能罹患攝護腺肥大。

一旦確診為攝護腺肥大,目前可透過藥物及手術兩種方式改善。藥物治療主要分甲型阻斷劑及賀爾蒙抑制劑兩大類。若經藥物治療改善不顯著,則可考慮「電刀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治療,自從雷射手術問世後,攝護腺治療開始邁入外科手術新紀元。

臨床顯示,雷射手術在刮除攝護腺體、改善尿流速,以及提高解尿順暢度等成效上,與傳統電刀相似;不過,在切割效率以及止血效果上,則具有明顯優點。林明鋒指出,近年來雷射手術推陳出新,其中多波光為雷射手術的進化版,同時使用兩個波段的雷射,一為1940奈米,類似銩雷射的波光,主要負責切除病灶,另一個1470奈米波光則屬於二極體雷射,可迅速止血。

多波光雷射手術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麻醉風險,且在刮除病灶之後,尿路上皮細胞重新生長的速度較快,因此恢復期較短,適用於年紀較大、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健康狀況不好的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雷射刮除手術在保留男性性功能上,也明顯優於傳統電刀,電刀所釋放的電流容易損及與性功能有關的神經,多波光雷射手術則較沒有這方面的後遺症。林明鋒提醒,術後應該多吃蔬果避免便秘,且千萬不可灌腸。此外,3個月內不可騎乘單車,也不要蹲太久。白天應多喝水,晚上則少喝,每天飲水建議維持在2000cc以上。

HiNet 新聞社群

小心造成尿毒症泌尿科醫師:避免攝護腺肥大尿不出來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門診主任醫師林明鴻和三軍總醫院醫師莊豐賓2位泌尿科醫師,今(16)日在安南醫院召開醫療講座,針對連日超低溫的寒冷冬天,造成「攝護腺肥大」患者求診人數遽增,特別呼籲大家必須正視「攝護腺肥大」,及早就醫以免「尿不出來」,連帶傷害腎臟功能,也有可能造成尿毒症。

安南醫院林明鴻主任醫師表示,50歲後,一半以上男性患攝護腺肥大,例如夜尿、頻尿、尿後滴滴答答,感覺尿不乾淨,都可懷疑自己可能患有攝護腺肥大,50歲以上男性之發生率高於50%,而且近年來觀察,攝護腺肥大有年輕化的趨勢。

三軍總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莊豐賓提醒男性朋友,冬天為感冒的好發季節,很多綜合感冒藥因含有「抗組織胺」會刺激攝護腺容易造成攝護腺更腫大,使得排尿更為困難,可能會造成尿滯留常見藥物,包括1.抗膽鹼活性的藥物。2.麻醉性鎮痛劑。3.非類固醇類抗發炎劑。4.甲型交感神經受體致效劑。5.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為了攝護腺的「幸福」,莊豐賓醫師表示,臨床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尿路檢查,搭配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查與肛門指診,以排除攝護腺癌可能,平日攝護腺保養可選擇含有定序多具有載體效益的萃取物,能夠強化茄紅素、南瓜籽精華等在體內的吸收率,國際科學研究證實茄紅素可減少攝護腺疾病與減緩攝護腺癌病程;而南瓜子科學研究證實內含植物固醇、木質酚與鋅,能舒緩良性攝護腺增生。

莊豐賓醫師提醒,日常多飲水不憋尿,睡前避免利尿飲料,還要多攝取上述營養物質以保護攝護腺組織,加上適度的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減緩症狀。 莊豐賓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是男性的常見症狀,臨床經常可見,許多病患沒有警覺自己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習慣憋尿到最後關頭才去上廁所,結果導致急性尿滯留,「水路不通」患者統統送急診。

NOWnews

泌尿道癌患者3年增1倍

台大雲林分院4年來泌尿道癌症患者逐年攀升,2017年人數已較2014年增近1倍,攝護腺癌患者47%都是晚期

台大雲林分院2014年度診斷泌尿道癌87人、2015年106人、2016年113人、2017年暴增到163人,半數已第4期。

47%攝護腺癌患者腫瘤已經移轉,因骨頭痛而來,才知是攝護腺癌;多數膀胱炎病患血尿很久,嚴重了才求診,膀胱已長滿腫瘤。

雲林有80%到90%是慢性、高惡性個案,在總院大概評估6分、7分就已算嚴重,雲林幾乎達9分、10分,特性是年紀大、拖太晚、惡性高。

泌尿道癌症未被納入4大癌症篩檢,族群被低估,70歲以上通常不會積極開刀治療,對雲林地區而言,加強衛教、提高病識感更重要,最好的開刀族群是70歲以前。

50歲以上男性、抽菸10年到20年的泌尿道癌患者,最常見無痛性血尿,需靠泌尿科或家醫科醫師進行肛門指診或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抽血檢查,在雲林地區有做篩檢的必要性。

中時電子報

泌尿道感染,吃3天藥就會好?

夏天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但別以為反覆感染很正常,有可能是醫師沒開對藥,甚至是更嚴重的疾病……

王小姐最近工作忙碌,經常一整天下來沒喝水也沒上廁所,某夜回家後突然感覺頻尿、小便時疼痛難耐。因過去曾得過泌尿道感染,她心想老毛病又復發,拚命喝水、上廁所,還買了一大罐蔓越莓汁來喝。忍了兩天狀況仍未改善,只好到附近的診所就醫。

醫師聽完她的症狀,也判斷是泌尿道感染,直言問題不大,開了3天的抗生素。

但才不到1個月,感染又找上門。她心想,既然看醫師也是問診拿藥,不如直接到藥局買藥吃。想不到藥師一聽立刻回絕:「抗生素不能隨便給,還得驗尿,而且至少得吃7~10天的藥,」藥師勸她趕緊就醫,因為一旦感染惡化,恐怕還得住院治療。

這段話讓王小姐嚇了一跳:「不過是個感染,真有那麼嚴重嗎?」

泌尿道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組成,負責將體內的水分與廢物排出體外。當尿液中的細菌無法適時排出,或者有細菌從尿道進入,就可能引起發炎,出現頻尿、急尿,或排尿灼熱、疼痛等症狀。

警覺1》治療感染,除了問診,必須驗尿

雖然泌尿道感染發生普遍,大多時候只要口服抗生素,就能獲得改善,但診斷時還是必須謹慎。

尤其是一定要驗尿。很多泌尿或生殖系統的疾病,也都會有類似急尿、頻尿、小便疼痛等類似感染症狀,必須透過尿液檢查,確認發炎與感染狀況,排除其他可能診斷。

如果只聽症狀就開抗生素,不僅無法達到治療效果,還可能延誤治療。例如泌尿道結石、神經性膀胱疾病、中風後膀胱尿道肌肉不協調、攝護腺肥大或慢性發炎等,雖然會引起發炎,卻跟細菌感染一點關係也沒有。

就算真的是細菌引起的感染,驗尿結果也是醫師處方的重要依據。

驗尿最主要的目的是看白血球的數值(發炎反應)與細菌量。如果驗出的細菌量還不多,通常是屬於輕微感染,或許只開3~5天的抗生素就夠;但若白血球、帶菌量數值都很高,甚至有血尿,就表示感染狀況嚴重,至少要1週甚至2週的療程,才可能治癒。

一旦抗生素劑量太低造成殺菌不完全,僥倖存活的細菌長期潛伏泌尿道中,等哪天免疫力較差就乘機繁殖,很容易就會再次發作。而且這些細菌通常較頑強,很容易產生抗藥性,日後治療就得用第二、第三線的抗生素才能對付,治療過程也會變得愈來愈長。

警覺2》抗生素療程,3天有可能不夠

隨著抗藥性問題愈來愈嚴重,抗生素的使用也得比過去更謹慎。

早期教科書的觀念認為輕微的感染開3天藥即可痊癒,但這樣的準則現在已不盡然適用,「臨床發現,大部分細菌感染通常都要至少1星期以上的抗生素才能對付,」為了保險起見,一定要先確認感染狀況。

但民眾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有些醫師不管是否驗尿,都習慣只開3天份抗生素?

除了觀念尚未改變,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現行健保申報規定,診所開立藥物少於3日一律給予66元固定藥費,不需逐項申報此明細。有些醫師為作業方便,就會跟著開3天份藥物,請病人日後再回診複查。

如果就醫碰到這種情況,吃完藥後一定要準時回診,或者也可主動詢問是否能開完整療程的藥物。

不過,如果醫師連驗尿都沒有,甚至還告訴你,吃完藥後只要沒症狀就不需再回診,可能就要特別留意。

警覺3》乖乖把藥吃完後,還是要回診複查

抗生素的藥物一定要按時吃完,且周固提醒吃完後也要再回診驗尿複查,確保細菌徹底清除。

沒症狀,不代表感染痊癒,治療泌尿道感染時,除了抗生素藥物,醫師通常也會開立一種具有抑菌功能的「尿道止痛藥」,服用後尿液會呈現橘紅色,可紓緩排尿時的灼熱與疼痛,很多病患會誤以為自己已經好了,便自行停藥。但其實這種藥物,只能壓制細菌繁殖,並沒有殺菌功能。

而且如果回診檢查發現,尿液中的感染改善不如預期、甚至惡化,也需要進一步做尿液細菌培養,評估是否更換藥物。就曾遇到病人驗尿後,發現感染的是多重抗藥性的大腸桿菌,最後使用到後線(第三代)的抗生素,才阻止了感染。

警覺4》自行買藥,可能造成感染更嚴重

若真的夜晚突然發作,又沒有門診可看,在疼痛難耐的情況下,金宏諺建議,可先服用一般的止痛藥並大量喝水幫助細菌排出。或者熱水坐浴10~15分鐘,讓尿道、骨盆肌肉放鬆,有助緩解疼痛。

即使症狀稍緩,隔天還是應該就醫檢查。千萬不要因為懶得看醫師,自行到藥局買藥。

今年初,就有一位上班族因工作太忙,發現頻尿、小便疼痛後,自行到鄰近藥局買藥來吃。

結果1週後,細菌感染蔓延全身,引發敗血性休克。送到急診後才發現患者腎臟已出現膿瘍,送進加護病房後一度瀕臨病危插管,住院將近1個月才出院。

雖然這種狀況並不常見,但門診中,因延誤就醫導致膀胱炎、腎臟炎住院的情況仍時有所聞。且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抗生素屬於「處方用藥」,必須經醫師診斷、確定病因後,才能購買,藥局也不能直接把泌尿道感染的藥物賣給民眾。

警覺5》經常感染,就該做跨科別檢查

女性因尿道較短,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比男性高,根據統計,平均每2個女性就有一個曾受感染之苦,其中又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日後還會反覆發作。不過,金宏諺提醒,千萬不要因此把感染復發當作正常的事,如果經常感染,可能要懷疑是不是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導致。

因近年婦女泌尿醫學界發現,一些經常罹患泌尿道感染的女性,其實是骨盆肌肉過度緊繃,造成長期下來小便解不乾淨,結果尿液中的細菌排不出去累積在膀胱,就容易向下引發尿道感染。

每次感染治好沒多久又復發,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排尿功能的異常。「沒找到真正的問題,一直吃抗生素也只能治標,」這類病人需給予放鬆尿道的藥物及排尿功能訓練,感染狀況才可能真正改善。

更嚴重的像是膀胱、子宮或大腸直腸的腫瘤,若體積大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會壓迫到膀胱神經,造成尿液解不乾淨與感染反覆發生。

因此,如果一年內復發超過2次,或發現治療狀況不如預期,最好還是轉診到泌尿科、婦產科、婦女泌尿科做進一步檢查。

泌尿道感染,到底該看哪一科?

單純細菌感染引起的感染,包括內科、小兒科、家醫科、婦產科與泌尿科的診所醫師,其實都有能力處理。因此,若自覺有疑似感染的症狀,一開始還是可以先找信任且謹慎的診所醫師。如果真的不放心,則可優先選擇泌尿科或婦女泌尿專科。

如果醫師發現病患一年內已復發超過2次、用藥治療後感染仍未改善,或合併有高燒、解尿困難、腹痛等相關症狀時,則可能會再轉介婦女泌尿專科或泌尿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或抽血檢查。若懷疑感染已到腎臟,或治療需使用特殊的抗生素,也可能會轉介到腎臟科或感染科。

但以上狀況只是舉例,該如何轉介仍應經由醫師問診與實際檢查來判定。

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224期

防女性泌尿道感染 洛神花2茶飲

夏天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又以女性居多,易有小便灼熱、尿不乾淨,甚至血尿等症狀。中醫師指出,女生的尿道比較短,離膀胱近,較男性易患泌尿道感染,平日應多喝水、勿憋尿外,利用藥膳茶飲也可緩解症狀。

根據統計,國內平均每4位女性當中,就有1位曾經發生過泌尿道感染,特別是懷孕婦女更是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群。主要是因平時飲水量不足,又習慣性憋尿,導致尿液在膀胱停留太久,提高細菌大量繁殖的可能性,因而引發感染的風險。

防泌尿道感染 先提高免疫力

泌尿道感染在中醫屬「淋症」範疇,是指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證。臨床多有《濕熱下注》,也就是《下焦濕熱》,通常只要用「清利濕熱」的方法就很容易清除乾淨。

中醫治療泌尿道感染,主要用中藥及針灸等方法,提升先天元氣(腎氣),並增加自體免疫力,提高排尿、排毒及自體消炎殺菌能力。臨床上中醫還能利用穴位按摩、藥膳、茶飲等自我保健方法,提升加強自我療癒力。

不憋尿多喝水 2茶飲防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早期的症狀,包含:小便灼熱或刺痛感、頻尿、小便之後仍有殘尿感、血尿等。如果病情受到拖延,就可能因為腎臟發炎腫脹而造成腰痛,伴隨發燒、噁心等症狀。提醒當急性發作時,應立即就醫治療。

除了要養成不憋尿、多喝水習慣外,想要預防泌尿道感染,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蔓越莓之外;其實,洛神花也能幫大忙,因洛神花能活血養氣,加上還有調整血脂及促進新陳代謝等作用,搭配藥膳茶飲效果更顯著。

1.洛神首烏茶

材料:洛神花、何首烏、黃耆各1.5錢、石斛2錢、車前草0.5錢,適量冰糖。

作法:將中藥材用500cc熱水,燜約5分鐘,加入冰糖,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清熱益氣、補腎生津。

2.蔓越莓茶

材料:蔓越莓果乾20公克、黃精5錢、新鮮蘋果半粒、冰糖適量、生薑3片。

作法:蘋果洗淨削去外皮切小塊,和果乾、黃精放入茶壺中,用500cc的水煮約10分鐘,煮到出味即可,可加適量冰糖。

功效:滋陰降火、提升免疫力。加生薑可理氣和胃。

華人健康網

更年期尿失禁、泌尿感染困擾纏身,怎麼辦?

平時行程滿檔的黃媽媽在今天,終於有空可以回來診所進行最後一次的複診了,黃媽媽與朋友下午茶和唱歌逛街的活動相當多,但是以前她的生活並不是如此豐富精彩的…

過去的黃媽媽不喜歡外出,逛街、吃喝玩樂對她來說都是極其麻煩且無法盡興的事,因為大部分的時間她都在找廁所,頻尿漏尿的問題總是困擾著她。

就連半夜睡覺也要起床上廁所好幾次,根本沒有生活品質可言,為此黃媽媽就診時還直言「我真的快要得憂鬱症了!」

究竟為什麼更年期後的女性會有如此嚴重的漏尿,甚至尿失禁的狀況產生呢?

現在我們就來細說更年期後的女性困擾!

更年期後的泌尿道疾病

女性年輕時會分泌足夠的雌激素,使陰道、尿道及膀胱的肌肉都充滿膠原蛋白,緊實有彈性,待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量下滑,不但陰道會開始逐漸乾澀,就連尿道、膀胱的肌力都會開始萎縮,膀胱一旦失去彈性就無法儲存大量尿液,導致頻尿的狀況,而尿道彈性不佳,稍微用力就會產生漏尿的問題。

常理而言,膀胱可以存留300cc左右的尿量,每次排尿約排出250cc-300cc的尿液,而無彈性的膀胱及尿道能貯存及排出的尿量皆減少,因此就會使人頻頻想要找洗手間。

另外當尿液無法排除乾淨時,就很容易滋生細菌,引發尿道感染,情況嚴重時更可能影響膀胱及腎臟的健康。

時常造成泌尿道炎的元凶是位於直腸肛門周遭的大腸桿菌,當雌激素正常分泌時尿道外緣會有一層黏膜保護,能阻擋大腸桿菌的侵入,而更年期後缺發雌激素,黏液的分泌量減少,外加尿道長度萎縮,便容易發生反覆感染。

更年期的泌尿道困擾該怎麼改善?

許多更年期的媽媽有尿失禁或尿道反覆感染的困擾卻不好意思就診治療,直到忍無可忍的緊急狀態才看醫生,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醫學上有很多改善漏尿、尿失禁及泌尿系統感染的方法!

藥物塗抹 → 局部使用雌激素

口服藥物治療 → 口服雌激素、交感神經作用、膽鹼性藥物

手術治療 → 無張力尿道懸吊手術

行為治療 → 養成固定如廁習慣、進行凱格爾運動

預防私密老化困擾,從年輕開始

當然,尿失禁、漏尿或是泌尿道感染並非是更年期婦女獨有的專利!女性朋友從年輕時就應該要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正確觀念:

勤運動:鍛鍊肌力。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

不憋尿:每4小時至少小解一次。

增加尿液酸度:補充蔓越莓。

保持私密處衛生:如廁後衛生紙由前往後擦拭,並勤換生理用品。

性行為注意:性行為前後多補充水分並排尿。

不適立即就醫:聽從醫師指示,確實執行完整療程。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約有40%的更年期女性有泌尿道不適的困擾,長期的頻尿、漏尿會對生活品質大打折扣,產生足不出戶、放棄社交等問題,進而引發情緒失調。

而年輕女性也會產生頻尿的狀況則是因長期憋尿所致,憋尿的行為造成膀胱肌肉疲乏,進而也同樣會引發感染問題,因此呼籲女孩兒們如果有憋尿的習慣,一定要改掉唷!

華人健康網

結石

茶裡所含的兒茶素有抗氧化的效果,不少研究也證實茶能防癌、降血脂,但好處多多的茶,其實喝過量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尤其是許多人不喜歡喝沒味道的開水,以為天天喝茶、飲料也能達到喝水的效果,食藥署表示,茶是屬於高草酸的食品,過度吸收草酸可能提高結石機率。

 

結石的成因不同,「石頭」成分也不同

食藥署指出,腎結石主要可分為鈣結石(草酸鈣或磷酸鈣)、尿酸結石、感染性結石及膀胱酸結石等,主要原因可能有家族病因、水分攝取少、高鈉飲食、高普林飲食、高草酸食物或是用藥狀況,如長期補充鈣片、維生素C。

最常見的是草酸鈣結石和磷酸鈣結石,約佔80%。其次是感染造成的無機鹼性結石(10~15%)、尿酸結石(10%)及少部份遺傳疾病引起的結石。

事實上,結石的原料多來自日常飲食,所以需要依據結石成分調整飲食內容:

1.草酸鈣結石:

少吃或避免一次吃太多草酸含量食物,比如濃茶、咖啡、可樂、啤酒等飲料,和花生、巧克力、扁豆、菠菜、蘆筍、蘿蔔等;也要避免攝取過多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葡萄、草莓、蘋果等。

2.尿酸結石:

和痛風一樣,需採低普林飲食,少吃動物內臟、肉汁肉湯、海水魚、香菇、紫菜、豆類、酒類等。必要時依醫囑服用降尿酸藥物。

3.磷酸鈣、磷酸銨鎂結石:

少吃含磷高的酵母、香菇等食物。磷酸銨鎂結石多因泌尿道感染緣故,需控制感染。

4.不必限制鈣質:

過去的看法多認為鈣是結石主要成分,所以要控制鈣質攝取,但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攝取足量鈣質可以抑制含鈣結石的產生。低鈣飲食反倒會刺激身體從骨頭釋放更多鈣質,並促使草酸吸收增加,造成尿液中草酸濃度上升,更容易形成草酸鈣。

5.少吃鹽、避免大魚大肉:

少吃鹽,可以增加鈣質重吸收;太多的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與鈣質排泄,降低尿液酸鹼值,增加結石危險。

該如何預防結石?

多喝水不只是預防結石的最佳方法,還可促進新陳代謝,幫助體內排除廢物。除非是心臟病患或是腎功能不良者才需考慮限水,新光醫院泌尿科醫師鄭以弘說。

此外,運動除了是保持健康的良方,也是預防結石的好方法。甚至,運動可以促進小石頭或已在泌尿道末端的石頭的排出。

康健雜誌 http://27886666.com.tw/

天冷急凍 泌尿問題好困擾

健康小百科(中央社記者廖壬楷台中6日電)冷氣團一波波,除了感冒與心血管疾病人數增加外,因為泌尿問題到醫院就醫的患者也變多,特別是男性多受排尿困難而困擾。

冬天夜晚氣溫低時,民眾常常躲被窩,有尿意卻忍到最後關頭才會起床上廁所。

此舉不僅加重膀胱負擔而漲大,對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男性,天冷刺激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讓膀胱出口壓力上升,加上攝護腺擠壓尿道,導致最後發生急性尿滯留而送醫。

此外,民眾常在冬天大啖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等含酒精飲食,或與朋友聚餐把酒言歡,睡前小酌助眠,都容易造成尿不出來。

因為酒精有利尿的效果,膀胱內容易積滿尿液,但因為酒精過量會有神經抑制作用,造成膀胱排尿功能下降,同樣容易造成排尿困難。

攝護腺50歲以上開始肥大,60歲以上漸漸會產生問題,如果發現出現頻尿、夜尿、尿流變小、尿不乾淨、甚至嚴重至血尿、尿不出來時,就要盡速至泌尿科檢查是否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一般使用藥物、傳統電刀手術、或新的內視鏡雷射手術,都有不錯的效果。

中時電子報